保罗·格雷厄姆分享他在成为父亲前后的心态转变,以及养育子女带来的挑战和快乐。
2019年12月
在我有孩子之前,我其实是害怕要孩子的。在那之前,我对孩子的态度就像年轻的奥古斯丁对过上有德行的生活的态度一样:如果没有孩子,我会觉得遗憾;但现在就想要吗?不想。
如果我有了孩子,我就会变成父母,而我从小就知道父母很不酷——他们沉闷、负责任,没有乐趣。虽然孩子会这样想不足为奇,但说实话,长大成人后我也没见到什么能改变我想法的事情。每当我注意到带孩子的父母时,孩子们似乎都很难缠,而父母们总是一副疲于应付的可怜样,即使他们还能“赢”过孩子们。
每当有人有了宝宝,我都会兴奋地祝贺他们,因为这似乎是应尽的礼节。但其实我心里完全没感觉,我当时心想的是:“还好生的人不是我。”
但现在每当有人有了孩子,我仍然热烈祝贺他们,而且是真心的。尤其是第一个孩子时,我觉得他们刚刚收获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显然,我之所以改变,是因为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原本令我恐惧的事情变成了美好的体验。
部分原因——我不会否认——是因为我们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我的大脑几乎瞬间经历了强烈的化学变化。那一刻就像有人打开了开关。我突然对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了保护欲。当我驾车带着刚出院的妻子和新生儿回家时,路上有斑马线满是行人,我竟然在想:“我得格外小心这些人,他们每个人都是某人的孩子!”
所以,当我说“有孩子真的很棒”时,你不必完全相信我。我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个宗教信徒在劝你加入他们的教派——只是因为加入这个“教派”会让你产生变化,从而真的变得喜欢成为其中一员。
但也并非完全如此。有些关于养育孩子的事情,在我有孩子之前理解错了。
比如,我对父母和孩子的观察其实有很大的选择性偏差。有些父母可能注意到了我写的那句“每当我注意到带孩子的父母”。显然,我注意到孩子的时候,往往是情况出了问题。他们在吵闹的时候才会引起我注意。我通常也不会去有孩子的场所,所以唯一会碰到他们的就是飞机这种拥堵场合。但坐飞机带娃,恐怕没几个父母是享受的。
我没发现的是,那些让父母和孩子都宁静美好的时刻往往很安静、不显眼。人们也很少谈论这些,因为那种魔力难以用语言表述,而且其他父母都懂。但养育孩子的美好在于:这样的时刻很多,你会经常觉得此刻就是你最想呆的地方,正在做的事就是你最想做的事。这其实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场景——一起出门、哄他们睡觉、在公园推秋千——但你什么都不想用来交换这些时光。我们很少把“平静”与孩子联系起来,但那就是你真实的感觉——你无需再寻找别的幸福。
在有了孩子之前,我也体验过这种宁静幸福,但远没有现在频繁。有了孩子后,这种感觉每天可能会出现多次。
我对孩子的另一组“数据”来源是我自己的童年,但那其实也会误导我。我小时候调皮捣蛋,没少惹事,也总被父母骂。所以我觉得当父母就是当执法者。我没意识到,其实也有很多美好时刻。
我记得大概30岁时,母亲曾对我说,她很享受养育我和妹妹的过程。天哪,我当时心想,这简直就是圣人,不但忍受了我们带给她的种种麻烦,居然还享受其中?现在我才明白,她只是说了句实话。
她说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很好沟通,和我们聊天很有意思。当我有了孩子后这点也让我大为惊讶。你不仅仅会爱他们,他们还会变成你的朋友,很有趣。而且虽然我承认,小孩确实超喜欢重复(觉得有意思的事会重复50遍),但陪他们玩,实际上真的很有趣。这也让我很意外。陪两岁的孩子玩,在我也是两岁时觉得有趣,六岁时就觉得无聊,可为啥长大后又有趣了呢?但真的会变有趣!
当然,有些时候就是纯粹的苦差事,甚至恐怖。养育孩子是一种强烈但难以想象的体验,非亲历无人知。但它绝不像我之前以为的,只是你的DNA在拼命“逃生”。
不过关于当父母的担心有些还是被现实印证了——你确实会变得没那么高产。有些人会因为有了孩子而变得更自律,但如果你原本就自律,那么有了孩子后做事的时间肯定会更少。尤其是,你的工作和生活会被安排进“时间表”中。孩子有自己固定的作息时间,不知道这是天性还是唯一能与大人生活融合的方式,总之你有了孩子后,也得按他们的时间安排做事。
你仍能抽出一大块时间工作,但不能像以前那样整天被工作填满。不管有没有灵感,在固定的时间就得工作;灵感来了也可能不得不停下来。
我已经能适应这种节奏。工作,像爱一样,总能找到出路。如果只能某些时间干活,那就在那些时间里完成。所以虽然效率比有孩子前低了,但也足够了。
我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有了孩子后,人的雄心可能真的会收敛。这种说法让我很不舒服,总想避免面对。但如果不是真的,我又何必逃避?事实是,有了孩子后,你大概率会更关心他们超过自己。而注意力是零和的,一次脑海里只能有一个“头号想法”。有了孩子后,这个“头号想法”往往就是他们了,意味着你给项目的注意力就会变少。
我也有一些“小技巧”试图兼顾。例如写文章时,我常常想:我希望我的孩子知道这些。这促使我认真写好内容。还有写《Bel》那本书时,我许诺写完后要带孩子们去非洲。对小孩来说,这种说法就是承诺,所以我必须完成,否则就食言了。也许如果运气好,这些技巧能让我减少损失甚至反向受益——但压力确实在那。
另一方面,如果连做父母这种事都能击垮你的野心,那你的野心原本就没多少。
虽然有孩子可能暂时影响了我的判断,但它没有抹去我的记忆。我还记得没孩子时的生活,也确实会怀念某些事情,比如想飞去另一个国家就能马上出发。那感觉太棒了,可惜我几乎没真正做过。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其实有孩子前那些自由,我大部分都没用上。孤独是“代价”,但利用率极低。
没孩子时我也有许多快乐时光。但如果算上真实发生的幸福瞬间(而不是潜在的快乐),有孩子后的幸福时刻远远更多。现在每晚哄睡几乎都能体验。
每个人当父母的经历差别很大,我知道自己很幸运。但我觉得我当初没有孩子时的顾虑应该相当普遍,而看很多父母看自己孩子时的表情,孩子带来的幸福感应该也是如此普遍。
注释
[1] 成年人足够“复杂”到能从两岁小孩身上看到有趣的多面性,而大多数6岁的孩子眼中,两岁幼童只是“不完整的六岁人”。
特别感谢 Trevor Blackwell、Jessica Livingston 和 Robert Morris 帮忙审阅初稿。